武汉会战发生于一九三八年六月至十月,是抗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会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兵力超一百三十万,飞机超五百架,军舰超一百艘。广义的武汉会战并不局限于武汉地区,还涵盖了河南、江西、安徽等与武汉战局相关的战场 。
日本妄图迅速占领武汉,以击垮国民政府的抵抗意志,摧毁或夺取中国重要战争资源,掌控交通命脉,实现速战速决,解决中国问题,进而推进其南进或北进计划,结束侵华战争。然而,中国政府并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占领武汉、广州而终止 。
尽管日本动用了当时所能集结的优势兵力,发挥了陆海空装备的优势,但在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下,苦战四个半月,不仅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主力部队,自身的有生力量反而遭到严重打击,其战争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据日本发表的统计资料,第十一军战死四千五百零六人,负伤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人;第二军战死两千三百人,负伤七千六百人,病死九百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队的死亡人数总计约三万五千五百万人。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本伤亡人数为二十五万六千人 。
一九三九年,即武汉会战结束后的次年,日本军费支出达61.56亿日元,远超其国家储备量。武汉会战后,原本兵力就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延长,兵力愈发捉襟见肘,无力再组织如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般大规模的攻城略地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保守 。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英勇顽强,大量杀伤日军,给予其重大打击。但因部分高级将领作战指导失误,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自身也消耗过大。据军事委员会统计,阵亡将士人数达二十五万四千六百二十八人,负伤超四十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中部分部队单纯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
武汉会战虽以中国军队的撤退告终,但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目前,学界对日军在武汉会战期间的准确伤亡人数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伤亡人数至少达数万人规模。为打赢武汉会战,日本不惜血本,投入大批陆海空军主力部队,战争期间不断从后方抽调兵力,致使国内预备队日渐减少。战役后期,日本本土仅余一个师团可投入,战争物质资源消耗急剧增长,日本陷入困境。此战后,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开始显露疲态,其速战速决的计划也逐渐破灭。
